顺丰为钱借壳鼎泰新材?产业链突围成赔本买卖
6月2日,鼎泰新材迎来复牌后的第二个涨停。不久前,这家A股上市公司宣布与顺丰控股的交易预案,后者将实现借壳上市。
值得注意的是,早年间,顺丰掌门人王卫曾表示无意上市:“上市无非是获得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顺丰也缺钱,但顺丰不能为了钱而上市。上市后,企业将变成一个赚钱机器,每天股价的变动都牵动企业的神经,对企业管理层的管理极为不利。”
对于如今的反差,有媒体质疑王卫食言。那么,曾经标榜不能为了钱而上市的顺丰,这一次能免俗吗?中国经济网记者注意到,在申通、圆通纷纷谋求上市的背景下,无论是现阶段的运营还是正在推进的扩张,都给顺丰带来了不小的资金压力。
据悉,截至去年年底,顺丰控股拥有货币资金36.2亿元。除此之外,顺丰控股短期内可用于支付的款项合计为141.5亿元。不过,顺丰控股短期内需支付款项合计137.9亿元,这意味着顺丰控股可用于支付的流动资金款项只有3.6亿元。此外,顺丰控股的资产负债率也高于行业的平均水平。
此外,王卫从2010年便着手实施的全产业链计划也屡遭不顺。据《南方周末》报道,王卫不再满足于快递业本身,他在产业链上完成了若干新的布局——便利店、第三方支付工具顺丰宝、电商网站“顺丰E商圈”及“尊礼会”。王卫曾在不同场合提及,顺丰的战略是,“要让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三流合一”,走出一条不同于国内任何一个快递公司的新模式。
不过,就目前来看,这些业务扩张效果并不理想。不仅如此,业内猜测,顺丰也为这些试错之举投入不菲。这无疑雪上加霜,给顺丰带来更大的资金压力。从顺丰控股的情况来看,这些新业务板块似乎已经成为顺丰控股上市中的包袱。2015年9月,顺丰控股以股权转让的方式将主要从事商品销售及代理业务的子公司顺丰商业和顺丰电商相关资产和业务剥离。顺丰商业、顺丰电商也正是上述新业务(便利店、电商)的主要实施者。
根据顺丰控股公布的相关财务数据,2013年至2015年,上述剥离业务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1.26亿元、-6.14亿元和-8.66亿元。其中,2014年与2013年相比变化较大,主要是因为顺丰商业自2014年开始集中铺设线下门店所致。
全产业链迷途:新业务连年亏损遭顺丰控股剥离
鼎泰新材的交易预案显示,顺丰控股2013-2015年三年间的净利润额分别为18.9亿元、9.2亿元和16.2亿元。2014年顺丰的净利润出现非常明显的下滑。即便到了2015年,顺丰控股的净利润也没有恢复到2013年的水平。2014年,
有分析指出,从市场口碑和表现来看,这几年顺丰的业务发展并没有出现大的倒退,唯一可以解释的,可能是投资力度远大于业务增长速度造成了利润降低。
对于顺丰控股的净利变动情况,上交所也予以问询。顺丰控股则回复称,报告期内,顺丰控股主要业务包括速运物流业务、商品销售及代理业务和其他业务。2015年9月,顺丰控股以股权转让的方式将主要从事商品销售及代理业务的子公司顺丰商业和顺丰电商相关资产和业务剥离(以下简称剥离业务)。剥离后,顺丰控股持续经营业务主要为速运物流和其他业务(以下简称持续经营业务)。
中国经济网记者注意到,顺丰控股指出,2013年-2015年,剥离业务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1.26亿元、-6.14亿元和-8.66亿元。其中,2014年与2013年相比变化较大,主要是因为顺丰商业自2014年开始集中铺设线下门店所致。
也就是说,顺丰商业与顺丰电商的业务,曾给顺丰控股带来了不小的亏损包袱。也正是在剥离这些业务后,顺丰控股2015年度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便较上年度增加6.23亿元。
需要指出的是,顺丰控股剥离上述业务后不久,也就是去年10月份,顺丰便聘请摩根士丹利原高管梁翔担任副总裁,主要负责资本运作。此后,关于融资乃至上市传闻也开始沸沸扬扬。
实际上,2014年之于顺丰,并不仅仅是财务报表上的数字变化。双壹咨询首席顾问龚福照曾指出:“2014很重要,是顺丰创新突破的一年。在这一年中它投资了很多项目,比如说‘嘿客’,这个项目现在看还不太成功,但投资力度非常大,同时顺丰当年在仓配方面的投资力度也是非常大,包括对末端的建设、冷链的建设”。
据悉,2014年,顺丰模仿“美国+日本”的“快递+便利”模式,开启了社区O2O项目“顺丰嘿客”,后升级为“顺丰家”主攻生鲜,但有媒体指出,在门店无法维持盈亏平衡的尴尬境地里,上述项目几度陷入关店裁员风波。
说起‘嘿客’,便不能不提顺丰王卫的全产业链战略。
面对电商产业链的延伸、快递业激烈的竞争格局,聪明的王卫不会没有危机感。2012年3月,据《南方周末》报道,王卫也不再满足于快递业本身,他在产业链上完成了若干新的布局——便利店、第三方支付工具顺丰宝、电商网站“顺丰E商圈”及“尊礼会”。王卫曾在不同场合提及,顺丰的战略是,“要让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三流合一”,走出一条不同于国内任何一个快递公司的新模式。
中国经济网记者注意到,早在2010年,顺丰就开始了全产业链化布局,2010年,顺丰推出“顺丰E商圈”,一年后,又推出了面向中高端商务人士的送礼平台“尊礼会”,但两者都不了了之;
2012年,顺丰上线了第三个电商平台“顺丰优选”,主打生鲜食品,然而1年后“顺丰优选”入驻天猫,这似乎表明顺丰依然没有找到作为平台型电商的出路。
运营、扩张处处要钱顺丰遭遇“钱荒”?
顺丰控股借壳上市,除了高估值令人惊叹外,王卫对不上市初心的食言,也成为市场津津乐道之处。
早年间,顺丰掌门人王卫曾表示:“上市无非是获得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顺丰也缺钱,但顺丰不能为了钱而上市。上市后,企业将变成一个赚钱机器,每天股价的变动都牵动企业的神经,对企业管理层的管理极为不利。”
快递专家徐勇认为,“食言”的背后其实是资本在起主导作用。“在技术、人才、商业模式和资本这四个要素当中,资本是核心,通过融入资本加大对装备的投入;如果不上市,单靠原始资本积累,速度比较慢”。此外,就整个企业发展来说,要想在国际市场立足的话,必须要规范。而上市是国际上普遍认同的规范。
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申正远也提到“相比于申通和圆通等其他快递企业采取的加盟模式,顺丰采取的是自营这个重资产模式,这两种模式相比较,自营模式投入较大,其发展需要较大的资金推动。”
直营模式有多重?对比三家快递公司公开的财务数字也可以看出,2015年,顺丰的经营收入超过473亿元,是圆通的4倍、申通的6倍,“吸金能力”令竞争对手望其项背。但2015年,顺丰控股扣除非经常性损益之后归属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16.2亿元,是圆通的两倍多,申通的3倍多,和营业收入的对比不成正比。主要原因在于,相比于后两者采取的加盟制,顺丰的直营模式导致管理成本居高不下。
从顺丰披露的财务报告可以看到,顺丰控股公司旗下拥有自有货运飞机30架、自有车辆1.5万辆、房屋建筑199处将近35万平方米,以及超过12万人的员工队伍。
同时,顺丰的资产负债率也是高于行业的平均水平。根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2月31日,速运物流行业公司资产负债率平均值为58.6%,顺丰资产负债率为60.2%,较2013年的33.4%大幅提高。
据天天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2月31日,顺丰控股拥有货币资金36.2亿元,除此之外,顺丰控股理财产品余额为67亿元,应收票据331.98万元,应收账款39.92亿元,应收利息611.89万元。除货币资金中1.75亿元系客户备付金和保函保证金存款外,顺丰控股短期内可用于支付的款项合计141.53亿元。不过,据《界面新闻》测算,顺丰控股短期内需支付款项合计137.9亿元,这意味着顺丰控股可用于支付的流动资金款项只有3.6亿元。
在鼎泰新材发布的公告中还提及,顺丰未来在中转场建设、航材购置、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资本投入只会增不会减。目前来看,顺丰的现金流可以算是捉襟见肘。
值得注意的是,在顺丰借壳上市期间,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5月30日晚8点,顺丰速运微信公众号突然发出消息,宣布“明天有大事发生!”,发布消息前半小时,被顺丰控股借壳的鼎泰新材发布公告,宣布公司申请5月31日复牌,一时间,关于“顺丰新动作”的议论迅速在网络上传开。但事后,令人大跌眼镜的是,顺丰所谓的“大事”,就是推出“充值卡”服务。有业内人士认为:这次活动的主要目的除了业务和营销以外,还考虑到现金流的需要。顺丰借此为自身提供资金周转,补充现金流。
对于诸多疑问,中国经济网记者曾致电鼎泰新材证券办,但并未能接通。截至发稿前,记者也未能与顺丰方面取得联系。
来源: 中国经济网